发布时间:2025-10-17 11:27:01    次浏览
深化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理论研究 文/程彪 作者简介:程彪,男,现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基础理论、社会哲学。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理论焦点。然而,以往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所围绕的是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由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引导学术研究中的理论创新,当前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所聚焦的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自身,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性质问题。这表明,当前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有着明确的理论自觉意识,即力图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理论层面上的根本创新,引领和推动现实的社会发展。深化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实质,是在当代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合理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所谓当代理论高度,是指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应有的理论视野以及所积淀的理论共识:所谓当代实践高度,是指根本制约当代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全局性问题,如生态问题。因此,合理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不是单纯回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文本或经典阐述,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合理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使历史唯物主义既能够在理论上回应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特别是自由主义的质疑与挑战,又能够在实践中切实引领未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认真对待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性质问题理论性质问题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关系到研究的思想方向。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然而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理论,这需要进一步澄清。今天,我们已经否定了从社会科学或历史科学的角度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性质的思路。历史唯物主义毫无疑问是一种哲学理论,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内容。因此,确定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性质,就是阐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的独特内涵,不仅与旧哲学或旧唯物主义相对照,更要与现代哲学各流派相对照。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反思性、超越性的思维方式或一种独特的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解释原则,一种哲学的特性在于它所创建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或解释原则。要确定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性质,关键就是要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或解释原则。对此,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并认为“实践”或“历史”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思维方式或解释原则。因此,具体阐明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或解释原则的丰富内涵,就成为进一步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性质问题研究的当务之急。 合理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阐述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最经典的阐述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给出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长期以来,对于这一基本原理的理解,一直难以摆脱一种决定论的解读模式的主导,因而历史唯物主义总难免被简单化、实证化、庸俗化、教条化,难以彰显其丰富内涵。今天,合理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仍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理论任务,需要我们有深厚的学术积累、思想积累和生活积累,特别是要对社会历史发展有真切的理解,既要理解其独特的主体性、偶然性、复杂性,又要理解其内在的客观性、规律性、结构性;在研究过程中既要警惕各种形式的决定论解读模式的诱惑,又要避免各种主观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干扰。正确考量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体系一种哲学理论及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或解释原则,是由相应的范畴体系来架构的。在一个理论系统中,每个范畴都具有特定作用,按其作用大小可以大致分为:主导性的核心范畴、建构性的基本范畴、扩展性的重要范畴以及关联性的相关范畴等。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解读模式中,“生产力”是其主导性的核心范畴,“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斗争”、“人民众”等是其建构性的基本范畴,而“劳动”、“价值”、“资本”、“共产主义”等只是扩展性的范畴,至于“个人”、“需要”、“生活”、“市民社会”、“科学技术”、“生态环境”等则属于被排斥的范畴之列。我们需要正确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主导性核心范畴,并相应地正确考量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体系。这不是简单地对历史唯物主义诸范畴重新排序的问题,而是要在真切理解和合理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涵基础上,以实践的标准确证诸范畴的合理内涵及其在整个理论系统中的意义。特别重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在马克思本人的理论工作中,“政治经济学批判”或《资本论》是绝对的中心和重心,因而理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然而,在决定论的解读模式中,这些只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具体运用。这样就把“政治经济学批判”或《资本论》排除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之外,似乎马克思先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然后再把它运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和批判。实际上,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解释原则,任何哲学都不可能脱离其具体运用而抽象地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复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具体的实践指南。这表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正是在其具体运用中得到具体阐发的。正像马克思没有独立的逻辑学,却有《资本论》的逻辑一样,马克思也没有抽象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却有《资本论》或“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因此,我们必须把“政治经济学批判”或《资本论》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身,着重阐发其丰富的哲学思想。(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马克思主义月刊》2015年4月29日第B04版)微信编辑:赵蒙微信名:反思与奠基微信ID:fansiyudianji? 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复制网址在浏览器打开http://www.pftheory.org/?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反思与奠基